听故事 读农史 | 古人耕种的核心观念是什么?
1
传统农业中 “三宜”指的哪三宜?
A.宜居 宜业 宜游
C.依山 傍水 好空气
B.有钱 有势 有地皮
D.因时 因地 因物制宜
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
D
2
传统农业中,所谓“三才”理论中的“三才”指的是什么?
A. 天人合一
C. 黄帝 炎帝 女娲
B. 神农氏 伏羲 嫘祖
D. 天 地 人
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
D
眼睛累了吧,闭上眼睛听故事!
我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在自然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发展,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,在尊重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前提下,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。表现天、地、人相参的农业 “三才”“三宜”理论反映的也正是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到 “顺天时,量地利,用力少而成功多”。
“三才”指天 、地 、人 ,也称天道地道和人道。«易经»强调,天之道在于“始万物”,地之道在于 “生万物”,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“成万物”。人们尊崇天道,基本观念是“天道之行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最重要的表现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,是为“天时”。
“天时”决定着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节律,与农事直接相关,故又称农时。地道,立地之道也。大地载育万物,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。古人关于地道的基本观念是“尽地利”,是指充分发掘土地的生产潜力以增加产量。人道,是指人之行为应遵天道、地道,即“顺天时”“尽地利”,又要促“人和”,发挥群体之力。二十四节气、地力常新和精耕细作,这三者便是对应于天、地、人的 “三才”思想的产物。
所谓“三宜”,即因时、因地、因物制宜。农业的丰收与否,取决于能否因地制宜、合理使用土地,能否选择宜于种植的植物品种,这正是古代司稼(掌管督促农业生产、征收农业赋税的官员)的职责,即负责考察农作物品种,以确定适宜种植的土地。“量力而行”主张农业经营的规模,需要度量自己的力量,与物力、劳力等相称,既不要超过自己的力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,也不要缩小经营规模,使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。这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则。
复制此码 ¥zK5LbAkUpTM¥ 到淘宝App
可直接进入购买页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即刻进入购买页面